著名抗体供应商Proteintech的创始人&CEO Jason Li,在第二届国际抗体验证会议(2nd international antibody validation meeting)针对抗体市场的透明度问题发表了评论。他认为抗体引发的“重复性危机”并不是实验室中的操作导致的,而是市场环境造成了科学家们无法避开劣质抗体生产商,从而难以购买到有效的抗体产品。
1.科研抗体市场“水太深”
在科研领域,长期以来都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科研试剂的质量。根据《Nature》的报道,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每年会浪费3.5亿美元的经费-因为糟糕的产品质量导致了错误的实验结果。比这些经费开支更让人担心的,是科研效率的问题。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研究项目从头再来,极大地干扰了研究进度。另一方面,科研是一个“站在巨人肩上”的过程,科学家们需要根据之前的研究结论,加以改进和提高,从而获得新的突破。然而,让人头疼的科研试剂质量却令科学家们难以重复其他人发表过的论文成果。同样根据《Nature》的调查,有50%的科研人员认为,科学界正遭受严重的“可重复性危机”。可见,科研试剂的质量问题严重拖延了生物医学的发展。
在这些生命科学试剂当中,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抗体产品了。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试剂之一,抗体给科学家们带来了诸多烦恼-目前的市场环境让科学家们无法分辨出劣质抗体,从而频频“上当”,造成经费浪费,科研进度拖慢。提升市场的透明度,能够将劣质抗体驱逐出市场,并促进高质量产品的流通,从而使科研人员们挑选到真正有效的抗体产品,解决抗体导致的可重复性问题。
2.科研人员是最大的受害者
Jason Li认为,抗体市场是一个极度不透明的市场,科研人员们很难根据市面上的信息挑选到理想的抗体产品。
《Nature》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根据调查,50%的抗体产品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说的夸张一点,科学家们根本无法确定自己购买的这只试管中装的是什么。抗体批次之间的差异,以及抗体生产流程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特异性问题:包括交叉反应,结合错误的靶点。而科研人员们根本无从辨别这些问题,直到以身试错-这进一步加重了“可重复性危机”。
为了让这种观点更形象,Jason Li举了一个亚马逊购物网站的例子:在亚马逊上,消费者可以查看生产商的品牌,因此人们可以根据特定品牌的评价来发现和避开劣质产品。但是在抗体市场,这一点却无法实现。因为许多抗体供应商都采用贴牌生产,科研人员们根本无法发现真正的抗体生产商,同时他们也难以鉴别所购买产品的质量。
Jason Li表示,如果没有透明度,科学家们无法避开哪些“可疑”的抗体生产商。他们因此成为了受害者:被迫去购买实际效果得不到保障的抗体产品,从而导致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关于抗体行业存在的问题,请查看深度报道: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
3.不透明市场是如何诞生的?
在演讲中,Jason Li概括了抗体市场的发展,同时指出了市场的不透明度是如何产生的。
商业化抗体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科学家们必须自己去制造抗体:这将花费6个月以上,极大拖延了研究进度。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商业公司开始生产“目录抗体”,为科学家们提供便利。也就是说,抗体生产商们会大批量制造抗体,提前备货,科研人员们可以直接购买到生产好的现货。
然而,抗体生产周期并没有减少,只是转移到了抗体生产商身上-这对它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抗体的种类是在是太多,生产商也无法确定在目前的阶段人们对哪种抗体有需求。如果等到它们把市场需求调查清楚后再进行生产,那它们的生意很快就难以维系了。因此,抗体公司会大范围的生产抗体,备好全面的现货。产品上市之后,那些需求量大的热销产品会有较大盈利,足以支撑其余冷门抗体的生产成本。
在抗体市场的早期阶段,抗体生产商们同时负责生产和营销。然而,由于抗体生产成本很高,它们无法在营销上投入太多资源-这就使他们的产品难以接近用户。这种市场结构对于科研人员们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他们必须从这家供应商跑到另一家供应商,从而找到出自己真正需要的抗体产品。这使得市场极度混乱,一方面优秀的产品找不到买家,另一方面用户们却在苦苦寻找优秀的产品。
这个时候,经销商就出现了。在抗体行业,所谓“经销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代理商”。他们从一系列的抗体生产商那里获得产品,进行整合,然后包装成自己的品牌(而代理商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这就是所谓的OEM模式,就如同苹果手机实际上是在富士康生产的一样。这样一来,用户们只需要从一个供应商品牌那里,就可以获得自己的全部需求,不需要东奔西跑,抗体的生产商们也不会再为自己的产品推广发愁了。
这样一种看似合理的市场结构,能得到一种双赢的结果:方便了科研人员,同时让商业公司能够盈利。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OEM模式带来的巨大利润,让市场开始向不透明化方向发展,也让市场进入了不良循环。
而经销商们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从生产商那里拿货,然后将这些产品包装成一个新的独立品牌,同时隐藏了所有原始生产商的信息-OEM模式能够给经销商,也就是部分独立抗体品牌带来极高的利润(这是抗体行业最普遍的模式,即使是Abcam这种巨头,也有60%的营业额来自OEM产品)。市场的不透明性就体现在这里了:你根本不知道谁生产了这些抗体,这家生产商的口碑如何,实力如何。你不可能像在亚马逊一样找到这家生产商的信息和点评。换句话说,在手机行业,你可能知道苹果手机是由富士康代工,但在抗体行业,这个没门-你永远别想知道这些抗体是谁生产的。
既然产品的来源是不透明的,抗体的质量谁来保证?很快,这种不透明性让抗体质量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对于大部分抗体生产商来说,他们依赖投资人的支持。在初期,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供他们不停地生产和研发高质量的抗体。随着抗体生产商们的资金日渐枯竭,投资人兴趣减弱,他们的现金流也不是那么充足了。新产品的研究经费从哪儿来?新技术的成本谁来买单?他们意识到:既然外部投资不充裕,那么想进行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盈利。而要想赚更多的钱,必须让生产成本更低才行-OEM模式意味着抗体生产商的实际利润并不高,而是通过销量来实现盈利。因为提供给经销商的价格已经够低了,如果成本降不下去,自己如何赚钱呢?很快,抗体生产商们就盯上了质量控制环节-所谓的抗体验证工作:这占据了抗体生产中三分之二的成本。如果能削减这部分的开支,利润空间自然就变大了。
可是,如果不对抗体进行验证,甚至是弄虚作假,如何来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呢?
部分利欲熏心的生产商的确这么做了,整个抗体市场也随之被注入了水分。然而,经销商该卖什么品牌还是卖什么品牌,消费者根本无法察觉这种变化。在所谓“品牌”的掩饰下,抗体用户无法分辨出这些抗体究竟是谁生产的,也无法对它们的质量进行鉴别。
这种不透明性让整个抗体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生产商开始抛弃产品质量,进行恶性竞争;消费者利益频频受到劣质抗体的损害,严重影响了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
在最后,Jason Li尖锐的指出,抗体造成的“重复性危机”不仅仅是某些“害群之马”造成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是科学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研究出现重复性问题,不应该简单归咎于科学家们不严谨,或是某些抗体公司没良心。不论用户还是商业公司,都不应该单独承担这份责任-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来源:未知)思旺达实验室设备公司Copyright(C)2014 晋ICP备12003664号-1